01 从搜索框到“AI 版操作系统”
在本月举行的AI Ascent 2025活动上,OpenAI CEO Sam Altman 再次抛出一句“野心十足、路径含糊”的宣言:要把 AI 做成无处不在的订阅式“操作系统”。
他说,未来人们不会只是偶尔打开 ChatGPT 提问,而是像调用电力一样,随时随地让 AI 介入工作与生活。它会读懂你的邮件、浏览历史、聊天记录,乃至所有数字足迹——把你的人生上下文“不断追加”进模型。
听上去像一位严谨的 AI 管家,也像一位无所不知的“数字分身”,令人兴奋,却也让人不安。Altman 干脆承认:是的,这目标有点可怕,但在他眼里,除此之外都是次优解。
更有意思的是,OpenAI 自己还没想好怎么落地。API?SDK?他摊手:“我们还在摸索,也还没开始规划明年的事。” 换言之,即便是全球 AI 领头羊,也在用“边走边画地图”的方式冲向终点。
02 代际落差:三种“用 AI 的姿势”
Altman 观察到,不同年龄段对 AI 的使用方式正呈现断层式差异:
尤其是大学生群体——他们把复杂提示词背得滚瓜烂熟,让 GPT 与文件、应用深度串联,像给电脑装上了第二层大脑。这恰好印证了 Altman 的愿景:真正的“AI-OS”正在年轻人桌面悄悄长出雏形。
03 “写代码 → 调用 API → 改变世界”
在 OpenAI 内部,GPT 早已不只是“写点脚本”。Altman 透露,关键模块现在由 AI 主笔,工程师负责评审与拼装。这套流程预示着下一阶段的能力跃迁:AI 将通过生成代码来直接操纵外部世界。
2025年:AI 代理人开始真正“替你跑腿”。
2026年:AI 主导的科学发现初现──可能帮实验室找出全新分子或材料。
2027年:实用机器人走出实验室,创造可量化的经济价值。
如果说今天的 GPT 还停留在“聊天+写稿+写代码”,那这条时间线像是一部“AI 进化三部曲”,把文本智能一路推向物理世界。
04 大公司“腿慢”,小团队“狂飙”
Altman 话锋一转,把矛头指向体量庞大的巨头企业——“季度级的 AI 跃迁,传统流程跟不上。”在他眼里,真正敢于冒险、反应灵活的反而是小型创业团队。它们不必层层汇报,也没有庞大历史包袱,更容易在 AI 天天更新的节奏里“边飞边换引擎”。
这种企业差距,恰似前面提到的代际差异:对同一项新技术的反应速度,决定了谁能抓住下一波浪潮。
05 风暴过后的第 60 天
Altman 还有一句颇具“创业者心法”的提醒:真正的挑战不在风暴中心,而是“风暴过后的第六十天”。
宏大的愿景、炫目的技术发布总让人热血沸腾,但当聚光灯散去,如何建设基础设施、打磨产品、处理安全与隐私,才是决定一家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。
对 OpenAI 自己而言,他选择了“不设远景蓝图,只专注当下难题”的策略;对所有想在 AI 时代立足的人,也是一句直接的行动指南:保持韧性,在混沌中持续迭代。
06 写在最后
从搜索框到“AI 操作系统”,从写几行代码到“写代码控制世界”,Altman 的演讲像一张未来路线图,却又处处留白。也许正如他所说:AI 的下一站,要靠“试错”与“冲锋”共同铺就。
我们能做的,是在这条高速赛道上保持好奇、及时上车——毕竟,风暴才刚刚开始,而真正的考验,很可能就在第 60 天。
本文由「AI 范儿」出品
我每天都在更新,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用,
那我们就加个关注、交个朋友。
[免责声明]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;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,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@qq.com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。非原创标注的文章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炎黄立场。